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乡村振兴丨贵州雷山:非遗敲开致富幸福门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22 18:08:10 0 芦笙 苗族 雷山县

新华社贵阳4月22日电 题:贵州雷山:非遗敲开致富幸福门

新华社记者肖艳、田德丰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拥有“苗绣”“苗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中,雷山将非遗资源发展为产业,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戴着口罩、袖套,围上围裙,手拿铁钎穿过孔洞,将仿藤勾在铁钎一端,往后一拉,仿藤就随铁钎的移动固定住。在雷山县宏鑫工艺品加工厂拉花区,工人们正在编织机前用仿藤编织眼笪。

 一名工人正在工厂里编织眼笪。新华社记者 肖艳 摄 一名工人正在工厂里编织眼笪。新华社记者 肖艳 摄

“我们的产品可以用来做隔断、吊顶,也可以用来做装饰,去年总产值约800万元。”加工厂创办人杨国超是雷山县藤编县级非遗传承人,在他眼里,藤编技艺已经从祖祖辈辈流传的“吃饭手艺”变成了真正的产业。

2018年杨国超和妻子返乡创业,在老家带着几个村民开始编花篼,当年就带动5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杨国超介绍,目前工厂每天都有百来人上班,工人一个月计件工资最多的能拿到6000多元,平均工资在4200元左右。

走进雷山县铜鼓广场旁的锦鸡绣业有限公司门店,带有苗族刺绣的小方巾、有织锦图案装饰的围巾、“小清新”风格的刺绣帆布包映入眼帘。和其他民族服饰店不同,这个店里的产品显得格外“洋气”。

“大多是改良过的产品,这些产品更能适应全国的市场。”店主甘小芝说,希望未来带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能够吸引更多人,让苗族文化元素融入生活。

 甘小芝正在向记者展示店内的苗绣围巾。新华社记者 田德丰 摄 甘小芝正在向记者展示店内的苗绣围巾。新华社记者 田德丰 摄

甘小芝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了一个就业车间,还在村里建了一个研学基地。她说:“我们固定用工35人,每年平均带动200人就业。”

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在雷山,节日盛典都离不开芦笙的美妙旋律。家住雷山县大塘镇岩寨村的余晓平是一名“90后”苗族芦笙制作师,也是雷山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余晓平少年时便跟着老师学习芦笙制作技艺。现在,余晓平以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从事传统苗族芒筒芦笙制作,产品主要销往雷山及周边地区的苗族村寨。

 余晓平拿着即将制作完成的芦笙。新华社记者 田德丰 摄 余晓平拿着即将制作完成的芦笙。新华社记者 田德丰 摄

余晓平说,芦笙制作最难的环节是制作铜片和调音。多年来,自己潜心钻研,终于解决了芦笙音质和音准不稳定等问题。现在,他生产的芦笙质量好,音质清脆,产品供不应求。很多邻县的客户直接找上门来订做芦笙,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传统技艺正在帮助更多人敲开致富幸福门。雷山县自2018年以来,已建成非遗工坊50余家,其中20家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据不完全统计,传统技艺的不断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5000多名群众参与生产,实现增收。

阅读下一篇: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6754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