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疫情之下,如何让血透之路依然“通透”

网络编辑 国内 2022-04-28 09:05:26 0 患者 医院 居委会

疫情之下,如何让血透之路依然“通透”

为让患者出得了小区上得了路进得去医院,志愿群体、医疗机构、居委会携手共答“超纲考题”

上海有近两万名血透患者,每周规律的血液透析,是该群体维系生命的关键。然而,自3月下旬封控区域逐渐扩大以来,小区封闭、交通管制、医疗系统承压,导致部分血透患者的治疗很难再规律进行。

“出得了小区”“上得了路”“进得去医院”三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却常常碰到诸多突发的“遭遇战”。如何让血透病人不再“透了这次愁下次”,基层干部、医院、志愿者、援护力量如何多方协力,患者之间如何自助、互助,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志愿群体:抱团取暖的“血透地图”

3月31日,已经数天没有透析的黄先生,在微博发布求助信息。今年41岁的黄先生患尿毒症20多年。他遭遇了疫情下血透患者最常遇到的困境:先是一直去的医院血透室暂时关闭,后又被确诊为阳性感染者,一开始接受隔离的医院,由于各种原因也没来得及为他安排血透。

3月31日晚,他被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第二天完成了透析。4月19日,当记者再次拨通他家人的电话,得知他已在公卫中心接受治疗,并进行了规律血透。

在没有疫情时,上海血透资源也相对紧张。疫情之下,这些血透患者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原有医院因接触了阳性感染者,被临时关闭怎么办?变成定点医院怎么办?自己如果阳性了去哪里?居家健康观察期间怎么办?小区被封控了,没有私家车、居委会又忙不过来怎么办?120运力不足要一直排队,怎么办?……众多“怎么办”,是压在血透患者和家属心头的大石。

建立互助平台汇总求助案例、为血透患者群体设立专项互助群,是海上指南针团队做出的努力。“我们组建互助平台好比提供一张白纸,病人们通过亲身经历提供数据点;志愿者将它们集合起来实时更新,像拼图一样,形成疫中自助互助的‘血透地图’。”海上指南针团队相关负责人田军说。

这是一百余人的志愿者团队,成员来自上海、北京、武汉等地。他们以互助指南、微信群等形式协同工作,弥合求助人员与救护力量的信息不对称,服务着上海近四百名血透患者及家属。

“不确定性来临时,病患群体每个人给出当下确定的信息,大家抱团互相取暖。”田军说。

个体求助如“雪花片”一样飞来,但背后的原因却是类似的,“出得了门”“上得了路”“进得去医院”这三个环节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此时,平台的作用尤为重要。尿毒症病友平台“肾一样的人”发起人智安,从事血透患者就医工作已有9年,在武汉抗疫初期,推动了血透医疗保障方案的出台。

他认为,需要从病人求助中找到根本原因,向上反馈沟通,针对共性问题出台新的应对方案,仅靠“一对一”求助难以解决。

记者梳理发现,每次出现血透资源挤兑,都与疫情发展趋势息息相关。智安说,病人透析室所在医院不断被征用为定点医院,有限的资源又再次被设为阳性、密接、封控定点,透析室出现阳性病例需要关停消杀处理等等,每次资源再分配都会出现病人集中求助。

“救护车数量有限,没办法满足所有人的闭环转运需求,导致血透病人要等待数个小时。而社会车辆一开始并没有补充进来,一些病人明明预约到了透析号,却不能及时赶到医院。”智安说。

把点上的求助连起来,卫健、医院、居委会等多方协力,一些共性问题逐步被针对性地解决:居委会摸清数字放行,“出得了门”;街道补充车队,尽可能帮助大家“上得了路”;医院分类处置,全力满足“进得去医院”的需求……

当然,问题并非次次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受医疗资源紧张影响,一些个体还是受到了无法挽回的冲击。“我们在撰写文档,把这次的得与失都记录下来,提供给专业部门,也许能为未来提供更为精准的操作建议。”智安说。

医疗机构:尽可能保障不停“析”

作为关键环节之一的医院,在整个血透环节中动手相对较早。

朱超今年2月刚加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肾脏病科徐成钢教授团队,如今已是血液净化中心的主治医师,主要负责血透室的日常诊疗工作。本轮疫情以来,他和团队同事已经坚守科室一个多月。

疫情期间,这里的治疗需求量逐日增加,防控风险不言而喻。医院开辟了院内血透患者通道,制定专用路线,设置独立核酸检测场所,39张常规透析床位满负荷运行,可以为近200名固定透析患者服务。

随后,来自封控小区的患者越来越多。医院紧急采购了多套血透设备,在72小时内搭建起可同时容纳4名患者的“应急血透室”,与常规患者全程隔离。值班时,医生们实行三级防护,陪伴患者4至6个小时。

朱超说,每天基本工作完成后,科室还会对次日透析患者居住地封控情况进行摸底,与社区保持紧密沟通,以便更高效安排治疗。

临时搭建血透室,尽可能保障不停“析”,是不少医院此刻的选择。在长征医院,为了让血透患者核酸时间更短,单独设置了相应的核酸检测点;单独设置管控小区血透患者透析场所。即便医院闭环管理时,也设置了血透应急通道。

4月1日凌晨1点,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接到一个急电。电话来自浦东新区疫情防控办,希望紧急组织100人左右的透析专业团队支援浦东。一方有难、八方呼应,目前协会已组织了三批近200名血透医务人员援沪,分别支援上海浦西8家公立医院和浦东7家医院。

在郝德明看来,血透医护与患者,超出了一般的医患关系。血透病人必须长期、固定透析,每年与医生见面的次数超过百次,“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医护可能就像他们的亲人一样。”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专业的透析室医护进入疫情地区援助,为以后解决问题给出借鉴。”智安说。

居委会:携手共答“超纲考题”

“居委会不能及时响应,是很多血透患者遇到的难题。”志愿者曾经手过一个案例:患者打电话给居委会,居委会说情况已上报;迟迟没有回音后,患者打12345投诉,当诉求转到街镇再去核查时,发现这个案例根本没有上报。

他说,居委会已经很努力配合大家的要求,但“三四杆枪”面对“千斤重担”,对于居委会干部来说是一道“超纲题”。

很多血透患者告诉记者,居委会能否第一时间响应、传递有效信息、安排出行车辆、联系转运医院,对于解决问题相当关键。

家住普陀区的梅女士(化名)父亲已经规律透析20年,不幸此次感染新冠病毒。在为父亲联系可以进行血透治疗的方舱医院时,“我打听到临港方舱可以接收我父亲,马上把这一信息告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他立刻上报,相当于通过流程之外的第三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梅女士说,大家把信息“凑”在了一起,协力完成了转运。

除了“主动担当”之外,条块协同、医地协同,上对下是否能真正赋能,也是解决“力不从心”的关键因素。“我们居民区疫情相对较严重,最难处理的就是封控楼栋的病人外出。120运力紧张,病人根本等不了,我们想尽办法帮他们外出就医。最主要的是街道车队能及时响应,居民也是防护服全套上车。”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政立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莉说。该街道防疫办工作人员贺红介绍,街道协调了40余辆车保障居民就医需求。“车队主要是街道租赁,无法满足时,机关工作人员私人车辆也可以进行保障。”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细节。上海市卫健委表示,各区建立社区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设立专人专班,畅通就医渠道。各村居委会对放化疗、血透、孕产妇等重点人群需求进行收集,协同各区卫健委确定的医院做好封控区医疗保障工作。

疫情下的血透,是“就医难”的一个缩影。它需要的是一个协同机制、五指成拳,医院、居委、救护车、社会转运车辆、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理解……每个环节都是机制中的一个“点”。只有让这个协同机制能够顺畅流转、共性问题及时解决,才能在下一次的“遭遇战”中赢得更多主动。(记者周琳、丁汀、孙青)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jishixinwen/7134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