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云南森林消防:火线淬炼29年

网络编辑 政务 2022-11-09 06:05:09 0 森林 云南 火场

2022年8月,异乡重庆,山火肆虐。即便机动了近千公里跨省增援,对云南森林消防总队的指战员来说,这里也不过是他们又一个熟悉的“战场”——这支队伍在云南的山火里进出29年,见证过各种各样的森林火情。

与在人烟稀少的云南深山中打火不同,这次的打火被暴露在无数聚光灯下。云南森林消防用追着火打、硬“刚”火魔、“以火攻火”等战术有效遏制火头,让更多人认识了这支专业、勇敢的森林消防队伍。成功扑灭山火后,重庆市民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微笑、眼泪、礼物簇拥着他们,欢送的队伍绵延几公里。

自1993年,从黑龙江大兴安岭挥师进入彩云之南以来,从平原林海到高原峡谷,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不断适应新的灭火作战环境。29年来,他们在云南累计扑打3600余场森林山火。

这支队伍从来不缺少变化。2018年9月,原武警森林部队转隶国家应急管理部,改制为“全灾种、大应急”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除了森林灭火任务,他们还要掌握水域、地震、山岳等综合应急救援新本领。新的变化对这支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回到云南,他们重整装备,继续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场”,那里可能是高山密林,也可能是江河湖泊,或者瓦砾废墟等需要救援的任何地方。

利用火

昆明大队五华中队中队长杨正彪今年33岁,已有10多年打火经验。作为中队主官,在出发重庆之前,他提前了解了当地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特征。

对习惯了平均20多摄氏度天气的云南森林消防总队的队员们来说,近40摄氏度的高温,是这场增援灭火任务与以往最大的不同。

杨正彪准备了防暑药物,同时为了让队员们提前适应高温,他不允许任何一辆运送队员的汽车开空调。13小时的路程中,穿着防火服的队员们汗流浃背,但没有人抱怨。

车辆向着重庆进发,杨正彪从车窗看出去,连日高温下,一路上川渝公路沿线附近山上的竹子已经枯黄。少了水分的植被更易燃,这不是好征兆。

8月25日凌晨两点,赶到火场的云南森林消防总队昆明支队,以大队为单位被安排到不同点位,投入到北碚璧山火场的扑火战斗中。

北碚区缙云山上,火吞噬着山林,连续烧了4天,突破一层层防护,即将烧到最后一道隔离带,这也是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最后一道屏障。

“万不得已”的紧要关头,联合指挥部采用云南森林消防战法建议,决定实施“以火攻火”的战术,阻断东北线火头。

以火攻火,又称点烧战术,是森林消防领域中的经典战术。在有隔离带作为依托,且风向有利时,由专业人员实施点烧,会使灭火更加高效快速。在以往本地灭火作战中,云南森林消防曾多次使用这个战术,在这一点上,他们敢称专业。

杨正彪是点烧的“老手”, 2021年丽江4·23森林山火中,他曾操作过难度和危险系数更大的逆风点烧。这次他和中队二十多人被抽调到点烧组。

依托砍刀、油锯、挖掘机开拓出的百米宽的隔离带,抓住夜晚风向变化的有利时间段,云南森林消防总队昆明支队的点火小组已经就位。

8月25日晚八点半,风向变为北风,点火器发动。火从森林消防员的前方点着,风力灭火机在此时担当起鼓风机的作用,助力火往预定的方向烧去。

火势渐起,奔向迎面而来的山火。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点火的队员们时刻观察着火势,他们背后,隔离带的另一侧,其他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们戴着头灯、拎着灭火器、架好水泵组成人墙,做好防止火烧过来的准备。

山脚下的联合指挥部里,云南森林消防总队总队长齐兴彬、副政治委员柳向雨这两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员无法安坐,端着红外望远镜,半天都不放下。

对面的火头离杨正彪最近不到20米,两火头相撞,现场能清楚听到“砰砰砰”声,像是打雷,瞬间十几米的火墙升腾起来,火光四溅。

场面骇人,身后的志愿者里有人焦急地冲着他们大喊“跑啊!撤啊!”杨正彪和他的队员们没有撤离,他们见多了这种时刻,火势仍在掌控中。

他们清楚,一切都将归于平静。待两股火墙相碰之时,火墙周围的极小空间内氧气瞬间耗完,可燃物燃烧殆尽,火威便不再。

8月26日凌晨,明火已被扑灭,火场基本转入看守阶段。

火烧迹地一片灰暗,它周边的郁郁葱葱宣告着人的胜利。

扑飞火

特勤大队大队长周宏宇不敢坐下,一直在隔离带上巡查。在现场,风向一旦变化,一片燃烧的树叶,甚至一个火星,都有可能引起新的火情。

8月26日凌晨三点十分,隔离带对面一处火点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靠近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一侧,飞火还是出现了。

周宏宇立即向支队指挥员报告这一情况。指挥员向他下达了抢攻的命令,抢的是时间,攻的是不断蔓延开来的火头。

周宏宇明白其中利害,一旦火势失控,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可能不保,“那这几天一百米宽的隔离带白开了,前面的火都白打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他立马调集特勤大队12名指战员,组成攻坚组,调动现场的水车架设水泵,铺设水带。

他们要先打开突破口。面前的矮灌、刺灌齐腰深,阻挡去路,但砍刀手和油锯手还在后面,来不及等了。

路要自己开。一开始,消防队员们用脚踩,但踩出的道路宽度有限,不够人进入。后来,前面的队友直接躺下,前后滚动,把灌木压平,用身体硬生生为水枪手开出一条路。

控制飞火的蔓延速度是首要目的,打法需要及时调整。周宏宇命令水枪手只管浇灭明火,不再管是否浇透,不用清理,只需要追着火头打。

再往前,攻坚组遇到三十米深的陡崖,火头在下面,他们也等不及让人送绳索包来,水枪手直接拿一根水带,往树上一系,拽着水带顺下去,继续打火。

攻坚组打火头的同时,水泵操作组、水带运送组、清理组需要及时补充上来。火场噪声大,周宏宇不停对着对讲机大声喊,指挥着其余40多人。

60人的小队,有条不紊。日常训练和历次的打火作战,早已把他们磨得默契十足。火场里,相互之间拍一拍肩膀,或者打出一个手势,他们便能知道对方的意思。

一个半小时之后,长达1公里的飞火火线终于被合围,抢攻的任务完成了,周宏宇终于松了一口气。

淬炼场

火场中时常藏有看不见的危险。

重庆北碚火场,杨正彪作为现场指挥,和他的中队在南线打火。他们追着火头打过一处山脊线。火场声音嘈杂,脚步声、水枪喷水的声音、竹子燃烧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恍然间,他听到远处传来风声,伴着竹子爆裂的声音。

杨正彪在火场中站定,静静地听了10秒钟,“呼——呼——”风声越来越大。

他确定了心里的想法:火迎面烧过来了。几乎在下一秒钟,他脱口大喊:“撤!”

二十多人刚撤到安全地带,火就在他们10米开外烧了过去。与危险擦肩而过。惊险过后,杨正彪又重新部署人员,扑火还得继续。

杨正彪说,火场有时候也是生死场,前线指挥员相当于整个队伍的大脑,“指挥员做每个决定都要非常慎重、仔细,因为很有可能关系到几十、上百人的生死”。

指挥员一进火场,就要预判火势怎么发展。眼睛、耳朵、鼻子,甚至每一个毛孔都要张开,去感受火势。“噼里啪啦”是小火的声音,“啪啪”响的是大火,有风的时候,则是“哗哗”的声音。观察烟,能帮助判断火的强度和风力、风向,火势小时冒青烟,黑烟则代表火强度高,如果冒白色的浓烟,则代表有一定火强度,但火蔓延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存在“隐火”。

不仅如此,指挥员还要提前规划设置安全区,确定好撤离路线,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急时刻。

对森林消防员来说,打火的一个原则是贴着火线走,不能绕到火烧迹地里面去。因为在火烧迹地里,烧着的树枝容易形成地下火,人进去容易误伤;枯树烧过之后会倒,会有砸到人的风险;进入火烧迹地也容易迷失方向。

但有时,火烧迹地可以成为紧急避险的地方。

林松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在队伍里从事灭火工作32年的他打了几百场火。这么多年,自己所带的队伍没有一起伤亡,“带出去的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地回来”,这是林松最欣慰的事情。

但多年前一次火场逃生的经历,他一直记在心里。

1995年,林松还是原森林武警部队里的排长,带了一支27人的队伍。从山上往山下撤离时,发现有个烟点,他带着27名队员,想从林间小道迂回,侧插向烟点。

林松听到火烧起来的声音逐渐变大,山下的火烧上来了,必须避险。

上边是火烧迹地,林松带着所有人跑进火烧迹地,把里面烧枯的树砍倒,打出一个两百平方米的安全带。火舌从他们上方舔过,一行人在火烧迹地里猫了两三个小时才出来。

有些不规则的火线,会将人围困其中。2021年,周宏宇和队友增援老君山火场,由于林子较密,火线呈不规则“凹”字形,当他沿着火线达到凹口处,噼里啪啦的声音呼啸而来。周宏宇觉察出异常,便叫观察员上树观察形势。观察员向他汇报,另一侧的火正往队伍所处位置烧过来,他立马带队伍撤出位置,再晚几分钟,所有人都将被困。

打火首先要保证人的安全,这是周宏宇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

在给地方扑火队讲课时,他说,应对森林火灾,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他说这句话在一些人听来可能觉得这人没骨气,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宁可多烧一片林子,我也不能让我这帮兄弟们出什么问题。”

长线作战

云南的许多森林山火都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原始林区,高大的乔木伴生着杂灌,莽莽苍苍。

抵达火头,是森林消防员们到达火场,开始灭火要做的第一件事。

13年来,周宏宇在云南打了大大小小近百场火。在他的印象中,丽江和迪庆山大路稀,在这两个地方打火,最大的难点就是爬山,他们要背着20公斤左右的装备给养,爬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才能看见火线。

有时看着火线在不远处,但要翻好几个山头才能到达,一路曲曲折折,“望山跑死马。”

杨正彪对2021年4·23丽江大火印象深刻。这场火打了九天八夜,他们一直没有下山,除了休息时间,基本就在火线边上,追着火头打。

火灾的位置在高原原始林区,平均海拔在2500米,火场面积大,总队的全部力量都动用了。

火在深山老林,车开不进去,从下车的地方到火线边,爬山过河,近的要走三四个小时,远的要走八九个小时。

“没有路,就要边走边开路,行进过程中的未知情况也很多,碰到悬崖,还要绕道。”杨正彪带着五华中队35人,被安排在东南线,光进山就走了4个小时。刚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这场打火战斗有多久。前两天,他们连续作战,不间断扑打火线。两天过去,队员们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体能也达到耗尽的极限,一坐下就能睡着。

山里的夜晚温度降低,森林消防员们一般会找个空地,架上一摊篝火,和战友们围坐在一起,幕天席地。

同一条火线上,不同队伍负责不同区间,队与队之间总有碰头的地方。只有见到对面的人,火线才算合围。杨正彪说,一般情况他们都会提前知道对面是哪个中队,当听到对方的声音时,就开始喊,互相打气。

在森林里,只盯着打火这一件事,常常让人忘记时间,感觉时间流逝得很快。他们总会在这份艰苦的工作中抓住一些意义。

大理支队洱源中队的蔡加宇今年23岁,2019年12月加入云南森林消防队伍。高山密林,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灭火,唯一能见到的外人便是翻山越岭来送饭送水的老乡。

老乡们会在吃饭的时候,跟他拉家常。临走时,老乡把他身上所有能给的东西,都留给了在山上打火的森林消防队员。“即使没有万众瞩目,但能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辛苦,也是令人欣慰的。”蔡加宇说,每当这个时候,自己也没有觉得那么累了。

打了10年火,杨正彪经常能在扑打火线的地方,看到被火烧过的动物尸体:小鸟、松鼠、小野猪、蛇……每一次,他都会难过一阵。被火烧过的林子里,白天看过去,是一片滩涂,黑黢黢一片,火烧过的地方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鸟叫。

四五年前,他偶尔会去城市附近的山上出任务。城边的山火关注度高,森林消防员们也打得激烈,基本没有松口气的时候。

把火打完,杨正彪和队友们喜欢站在夜间的山顶,看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在这个时候,他会有“我们保护了一座城”的感觉。

转变

林松现任云南森林消防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他1990年3月入伍,在队伍里已有32年时间。

1993年12月,200人随队从5000公里外的大兴安岭入滇,林松是其中之一。他见证了这支打火尖兵队伍的成长,“云南森林消防这么多年的战斗能力,稳扎稳打,是在火线上淬炼出来的。”

刚到云南,队伍便面临“水土不服”的考验。原先在大兴安岭,他们面对的是相对开阔的丘陵、森林,没接触过云贵高原的险峻,要“两脚加两手,四个‘手’爬”。

林松记得第一次到禄劝打火,左边是悬崖峭壁,脚下仅有一条小道,右边是万丈深渊,一眼看不到底,“是真害怕啊,东北没有这种道啊。”

后来,火打得多了,山路走得多了,他也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和打火工作。

林松以前在东北,巡山护林,一人骑一匹马,带一杆枪,带一把“二号工具”。后来,他见证队伍不断发展,灭火“风水化”——风力灭火、水力灭火、化学弹灭火一齐上。风力灭火机、水枪、水泵,各式各样的森林灭火工具也有了,甚至“地空一体化”,直升机也能灭火。

2018年,队伍从武警部队转隶应急管理部,改制为“全灾种、大应急”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除了要完成“一主”的森林灭火任务外,他们还要掌握“两辅”,即水域、地震救援的新本领。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总队设立特种灾害救援处,专门指导全总队开展以特种灾害救援为主的训练、救援等。

助理员任伟曾在作训处任参谋,他懂作训,但面对地震救援和水域救援这两个新的领域,他也是所知甚少,只能自己先去学习。“资料也没有,就去买书,找资源,找人去学。”

任伟被工作倒逼着输入大量未涉足的知识,只有他先弄懂了,才知道如何为其他队员制定训练计划、给上级首长提出相关建议。有了总队首长的支持,批经费、请教练、建场地、培训人,特灾处研究的作训计划一步一步展开来。

任伟形容,转制初始,队伍里弥漫着一种知识和本领恐慌感。“在‘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下,每个人都顶着压力,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想要做到最好。”

2021年,在水域、地震救援部分,云南森林消防总队主要完成了大理漾濞6·4级地震救援、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11·15哀牢山失联人员搜救等任务。

其中,云南森林消防总队参与完成的“11·15”哀牢山失联人员搜救任务被业界誉为夜间救援的极限挑战,然而尽管是他们第一次出动山岳救援任务,这支队伍也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

任伟作为前指一员随队出动,在任伟眼里,尽快任务异常艰巨,但参与救援的队员们心里还是有底的,“平时都已经练得很好了,对待任务都是磨刀霍霍,想上去试一试的感觉。”

特勤大队准备充足,72小时战备包、通讯器材、雨衣、担架、帐篷……一应俱全,并最终在失联人员遗体转运工作中担纲重任,艰难完成任务。

但对于任伟来说,任务远没有结束。回到昆明第三天,总队便召开复盘会找不足,并希望能有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通过复盘会,任伟发现,他们还是低估了哀牢山的恶劣环境和艰苦程度。

以森林防灭火为主的他们,全省的火窝子都研究得很透,但是在地质灾害多发的云南,还有许多山脉、水系的信息他们并没掌握。任伟计划,接下来要补齐这块短板,更希望能有机会让队伍到这些地方进行特种灾害救援实地演练。

任伟说:“作为一个参谋员,面对这些新变化,我的任务首先是要学习和研究。”

转身回望这些年,在适应变化的路上,这支队伍已经走了很远。

新京报记者 赵敏 薄其雨 【编辑:房家梁】

在京外被弹窗无法进返京怎么办?北京12345多步骤解答

【寻味中华】会理石榴:嚼破水精千万粒

美国迎“史上最贵”中期选举,背后金主都有谁?

上任不过两周,苏纳克撑不住了?

“更懂中国”的海外华商如何抢占“先机”?

关于“国粹运动”麻将,这六件事你可能不知道!

全国各地加速入冬,北方供暖被提上日程

换4部智能手机 浙江乌镇84岁奶奶玩转“网上冲浪”

“三重”拉尼娜会带来冷冬吗?中国气象局回应

漫话中国|高空抛物杀伤力有多大?一起守护头顶安全

指尖技艺精彩纷呈 四川凉山非遗传承人集中秀“绝活”

品古都人文韵致 北京发布25条建筑主题游线路

今日立冬丨秋尽冬始,万物收藏

同一天同一州,拜登、奥巴马和特朗普罕见隔空喊话

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爱看解压视频?

卧底网课入侵群:“网课爆破”绝非恶作剧这么简单

今日立冬丨时光流转,冬日可爱

为庆祝查尔斯三世加冕 英国列5月8日为公众假期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5159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