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网-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华北北部山区农田抗旱记

网络编辑 政务 2023-07-17 10:18:27 0 玉米 干旱 旱地

7月11日,头伏当夜,大雨下了半宿,第二天又是一个阴天。这场覆盖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大雨,让夏天的高温短暂退去。

降雨为农作物生长带来了更充沛的水分,华北平原上,高大、茁壮的玉米进入了孕穗的关键时刻,一年的丰收在望。

很少有人知道,在华北北部,茫茫燕山山脉中,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高温和干旱,那里的许多玉米长得还不到小腿高。

和广袤的华北平原相比,北部山区的农田面积并不大,以山坡旱地生产为主的雨养农业,产量也不算高。

但对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们来说,这场从春季到夏季的高温,影响着他们一整年的收入。这一季,格外的漫长。

漫长的旱季

7月9日上午,太阳照得人有些睁不开眼睛,几名留守妇女站在河北省滦平县云盘山村村口,无奈地望着村外农田里稀稀拉拉的玉米苗。从春季下种开始,一直到入伏前,近三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

这场华北北部的高温干旱,从春天延续至今,其实早有征兆。应急管理部、国家气象局等多部门对2023年5月全国自然灾害情况分析中显示,“5月份,西南大部、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土壤中度以上缺墒。”

对大山里的农民来说,过于漫长的旱季,让靠天吃饭的旱地农业遭遇了严峻的考验。在云盘山村里,人们房前屋后种植的玉米、蔬菜,还保持着正常长势,这得益于村民们不间断地浇灌。

但山坡上很难引水浇灌土地。尽管他们的土地距离滦河不远,但旱地中缺少引水灌溉设施,而且旱季的河水也在缩减,大量农田依然要依靠自然降水。

中午时分,记者在村外的一处坡地上看到,这里的玉米远比村庄里灌溉过的低矮,最高的不过半米,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厘米,“往年这个时候,玉米应该一人多高了,地里早就进不去人了,今年不行。”一位村民说。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旱的情况。”在隆化县小黄旗村,60多岁的陈文远说,“记忆中,没遇到过这么热、这么旱的年景。”

陈文远家里有九亩地,都是旱地,全部种了玉米,而雨水是否能够及时到来,关系着今年能不能有收成,“前些天报了好几次下雨,结果我们村里都没下,如果能早点下雨,应该能多收一点。”

消失的深绿色

从北京往北,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连接处,燕山起伏不定,高山丘陵伴随着盆地谷地,是燕山主要的农耕区。这里的春季往往干旱少雨,夏季则雨水丰沛,气候凉爽,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有利的条件,是典型的山区雨养农业。

在承德隆化县碾子沟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当地玉米大多在春末夏初的谷雨前后播种,一直到九十月份收获,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雨季,纯粹依靠自然降水的旱地上,玉米产量最高能达到一千五百斤左右,低的时候也有八九百斤。

玉米是相对耐旱的作物,但2023年春夏之间的这场干旱和高温,持续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在滦平县云盘山村,一位村民走进干枯的农田,但没过多久,就扭头离开了。她家里种着二十多亩旱地玉米,高温干旱之下,一块地里只有零星的玉米苗,甚至连草都不怎么长,而往年,这时候她已经锄了很多遍草。

在河北丰宁县凤山镇东头营村外,沿着隆凤线一带,一路连绵的丘陵山坡,从高处俯瞰,同样是一片黄绿色。一层层的梯田上,黄色的土壤中,混杂着不显眼的浅绿,这本不该是盛夏的颜色。

7月初,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副团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从锋在承德市丰宁、围场及隆化等地进行生产调研时发现,部分旱作玉米春播后降雨严重偏少,致使玉米发育迟缓、生育期推迟、植株相对弱小,对玉米正常生长和产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7月10日,下雨前夕,河北丰宁四间房村外,一条长长的峡谷地中,沙质土壤中,玉米普遍只有十厘米左右,更幼小的,仅仅有几片叶子露出地面。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今年流转了一百多亩地,租金、种子、肥料、农机等投入,大约有七八万元,眼看着都赔进去了。“都是靠天吃饭的旱地,老天爷不下雨,谁也没有办法。”

种子、肥料等农资,一直在涨价,农民种地的成本正在不断提高。隆化县小黄旗村一位村民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子要100元左右,底肥要160元左右,整地80元左右,农药20元左右,此外还有追肥、收割等费用,如果只种自己的地,每亩地的成本在四五百元,如果租地种粮,还要再加上一二百元的租地费。

在记者探访的众多村庄中,种地的多是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一位刚满七十岁的老人告诉记者,到了六十岁以上,出外打工就没人要了,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干,每个月一百多块钱的农村养老金又不足以维系生活,土地是他们生存的基础,“我家里十亩地左右,有时候也种点别人不种的空闲地,一年下来,一亩玉米赚个三五百块,养活我们老两口没问题。”

但这场意料之外的高温干旱,让今年的收入变得不确定起来。

抗旱从春天开始

北方的大山中,并不都是干旱的山坡峡谷,也有纵横的河流和密布的地下水网。这成为对抗这场高温干旱的重要屏障。

在对抗高温干旱时,来自河流和地下的水源,是农民最主要的武器,尤其是紧邻河流的水浇地,高温干旱带来的影响并不大。在滦平云盘山村,村民们干旱的山坡地不远处,滦河边上的玉米,看起来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玉米已经有一人多高,并开始抽穗。而同样具有浇灌条件的菜地,正在最忙碌的收获期。

每年七八月份,都是北方蔬菜供京的高峰期。7月11日上午,在张家口赤城县雕鹗镇,一处一百多亩的蔬菜田中,几个工人正在盖刚刚结球的菜花,工人告诉记者,这片菜地是大户种植的,当前正在采收期,已经采收了五茬左右,还可以采收三四茬,主要销往北京、江苏等地。

正在采收期的菜花,菜地里一片湿润,菜花的长势格外好,深绿色的菜叶宽大肥。在菜地中央,有一口机井,工人介绍,种菜耗水量大,必须有浇灌条件的地才能种,“这一口机井,随时可以浇灌菜地,高温和干旱的影响很小。”

而就在菜地旁,大片的玉米地中,稀稀拉拉的玉米,甚至没有菜花高,工人告诉记者,当地农田中的机井不多,可以浇灌的面积很小,大多数玉米都是旱地种植,受高温干旱的影响很严重。

从春天开始的高温和干旱,一直在影响着这片华北北部山区的农业和农民们。而抗旱行动,也从春天就已经开始。

承德市一位相关干部告诉记者,连续的高温对承德农作物、树草等带来了严重的旱情。气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承德市全市降水量比常年偏少50%,特别是入夏以来,到七月上旬,全市降水量仅有24.1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少74.7%。

在采访中,多位村民也表示,从春播到七月上旬,许多地方没有出现过有效降水。“也下过几次,但每次下的特别少,有时候地还没湿,雨就停了。”在云盘山村,一位村民说。

据介绍,承德市已经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为对抗高温干旱给农业和农村带来的影响,“我们已经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累计投入3.78亿元,组织34.5万人开展‘一抗双保’生产自救专项行动,尽最大努力降低旱灾影响。”承德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地农技人员介绍,当地实施了打井、调水、人工增雨等多种措施抗旱,如在鹰手营子矿区,帮助果农铺设软体集雨水窖,每一个水窖可以为100棵果树提供10天的水源。

在丰宁县,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丰宁县已经安排紧急抗旱资金1221万元,其中430万元对全县26个乡镇应急抗旱灌溉机井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维修、配套、改造和更新;安排500万元用于维修、新建人饮工程;安排资金238万元,对部分乡镇高标准农田的输水管路、出水口、眼机井进行维修;投入资金53万元购置增雨设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在村庄中,农民们也一直在想办法抗旱。在赤城县小雕鹗村,一位70岁的农民告诉记者,当地开春以来,一直没有下雨,玉米普遍受到了较重影响。即便是喜欢高温干旱的西瓜,也生长困难,他种了两亩半西瓜,往年都不用浇水,今年已经浇了七次水,“西瓜确实喜欢高温干旱,越热越旱,瓜就越甜,可前提是能活下来才行,太旱了,还是要不断浇水。”

一场透雨能带来什么?

7月11日夜间,高温干旱中的华北北部山区,终于等来了一场大雨,云盘山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大雨从晚上10点多开始,一直下到半夜。还有的地方,一直下到了凌晨三四点,“这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雨,算是场透雨。”

不过,这场大雨是否能挽救受旱的玉米?

“玉米也有生育期,什么时候干什么事,错过了就很难追上。”在赤城县,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我们这里下霜早,到九十月份就要收了,现在还有一两个月,有些长势差的,很难长成了。”

但人们仍然没有放弃,这场迟来的雨水,依然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在小黄旗村,一位村民说,下雨后,长势好一点的玉米,或许还能结出些玉米,“肯定比正常的小很多,但多少有点。”

而那些受旱严重、长势不好的玉米,也有继续生存的价值,“下雨后,多少能再长点儿,就算不结玉米,也可以做青贮饲料,卖给养殖场,也能收回部分成本。”在四间房村,村民告诉记者。

“难以预料的极端天气,确实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李从锋说,“入伏后的这场雨,对缓解旱情有所帮助,但在未来,还是要注意防高温干旱带来的持续影响。从目前看,可操作的办法中,首先是集中有限水源,根据玉米不同长势,进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灌后采取浅中耕,减少土壤蒸发。这一点,当地政府和居民也在积极地施行。其次在玉米受干旱影响较轻的地块,应结合灌溉或降水及时追施穗肥。对于没有浇水条件的地块,玉米应该及时喷叶面肥或抗旱剂,促进植株生长。其三,对玉米受干旱影响严重基本绝产的地块,应及时采取青贮措施,或种植蔬菜、小杂粮等短季作物,尽量减少旱灾损失。”

和能浇能排的水浇地相比,旱地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相对更低,如何在未来提升旱地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李从锋说,“未来可以从几方面同时入手,第一要大力完善推进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第二,在旱地农业中,选用和推广耐旱和热敏感性迟钝的玉米,提高抵御干旱高温能力。第三,长期秸秆还田配合深耕培肥土壤地力,有助于提高旱地农业的抗逆稳产能力。第四,用好良法,推动玉米抗逆高效生产,提升玉米植株抗逆能力。第五,仍要强化多部门协同的旱灾应急服务机制,增强抗旱综合防灾能力。”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来源:新京报) 【编辑:叶攀】

一些企业单方调岗降薪逼迫员工主动离职

大学生毕业季来临 业务火爆的虚假实习证明坑了谁

价格优惠、食材丰富 “剩菜盲盒”今天你抢到了吗

刘诗雯重返赛场 她对乒乓球的热爱还在延续

再打金融“虎” 中国持续重拳整治金融腐败

“可能致癌”后,“0阿斯巴甜”成饮料新卖点?

一个季度卖10亿!小城造汉服“出圈”的背后

中国小说《捎话》在中东火“出圈”有何“绝活”?

你知道越王勾践剑考古发现的那些事儿吗?

女子接力反超日本队夺冠 田径亚锦赛中国队两日取三金

中新真探:杨梅和海鲜同食会中毒吗?

3:1力克劲敌巴西队,中国女排晋级世联赛四强

暑假去哪玩?14地发超5亿元文旅券,多景区凭证免票

北约峰会过后,普京谈到这些……

AI眼中的中国|湘见,这就是长沙味

三伏天里的京味儿饮食:吃饺子 炸酱面有讲究

养老金开始上涨!你的养老金涨了多少钱?

“龙狮运动”为何会风靡印尼?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zhengwu/7057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