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资讯网

 

 

0

 

左拥大国重器右揽2.7万专利 大湾区这样拉动科创进度条

网络编辑 财经 2022-02-25 15:33:11 0 亿元 粤港澳 中子

去年年底,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4台谱仪完成了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6项国内外用户实验,用户来自上海、北京、东莞乃至国外的高等院校;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去年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注册的产业化公司数量达38家;从2018年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49万件上升到2.79万件……

耀眼的成绩单背后,由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吹响的“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犹在耳畔。《纲要》提出,到2022年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从大科学装置到科技企业,不同创新载体的科技成果在时间的截面上浓缩成无数的点。串点为线,连线成面,交织成一幅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实力的进化图景。

国之重器:

再添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广州坐拥最多实验室

时光倒回2006年,中国科学院正在为散裂中子源寻找合适的建设地点。几个月后,在与广东省深入对接和实地考察后,这一全世界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最终选址广东东莞,也成为了首个在华南地区建设的大科学装置。

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以来,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课题600多项,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深耕,散裂中子源的大湾区用户约占1/3,并向港澳有序开放,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已在散裂中子源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

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起步较早的样本。近年来,一大批“国之重器”正在大湾区扎根,形成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G中高频器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等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布局。

将2020年公开数据和2021年拟立项项目数据加总估算,截至2021年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共汇集了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89家省重点实验室。广州是大湾区内地城市中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别有21家和257家,与其他城市拉开较大差距;深圳次之,佛山排在第三位。

此外,广东全省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有半数落户广州,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建设的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均落户广州,后者数量居全国第二。

强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两年增7000余家

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居首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重要环节。其中,大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尖端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力军。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此前表示,近年来,广东A股上市企业八成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发明专利授权量等7个核心指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2021年,预计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万家,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全省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7万家,同比增长54%。

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19年到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4.84万家上升至5.61万家(注:估计值,由各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数据相加而得),增加7000家以上。

截至2021年年底,深圳是唯一拥有超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大湾区城市,而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超1.2万家,东莞数量位居第三,预计达7387家。在这一区间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仍是深圳,两年间增长了3000家左右;紧随其后的是佛山和东莞,分别增长2266家和1173家。

另据最新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拥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与加速器和近15000多家投资机构。

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1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14%,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一,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9年全国第一。

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难度更大、含金量也更高,通常被用于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创活力。从2018年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4994件上升到27885件,科创活力提升可见一斑。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当之无愧的科创之城,2020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02万件,占大湾区内地城市总申请量的七成以上;东莞同年的申请量位居深圳之后,为3787件。

广东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居首,与湾区企业突出的科创优势不无关系。2020年,华为凭借5464件的申请量连续第四年成为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大的企业;而在全球申请量前二十名的企业榜单中,OPPO、中兴通讯、平安科技等湾区企业赫然在列。

硬实力:

谋划全球基础科学研究高地

六市研发经费超百亿元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视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和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区域协同创新成效初显。《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重点项目“高频”布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R 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也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共投入R D经费为3333.83亿元,比2019年增加371.47亿元,增长12.54%,占全省R D经费的95.8%。R 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3.72%,比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R D经费投入强度0.58个百分点。

R D经费支出超过百亿元的地市有6个,依次为深圳1510.81亿元、广州774.84亿元、东莞342.09亿元、佛山288.56亿元、惠州126.52亿元、珠海113.52亿元。R 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地市共有5个,较上年增加2个,依次为深圳5.46%、东莞3.54%、珠海3.26%、广州3.10%、惠州3.00%。

《纲要》出台前,大湾区的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是突出短板。2018年广东省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只有4.3%,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为此,《纲要》提出,要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对于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短板,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加快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提升“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

龚国平对此表示:“我们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推动全省基础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若干重要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 【编辑:蒋妍】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shanxidayuan.com/zcjh/caijing/1334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关于山西大院新闻网

山西大院是公共的资讯平台,公开,绿色,守法,其主要目的服务于广大本地网民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公共服务导航一站式进入本地各大政府服务平台方便业务开展。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山西大院新闻网

copyright protection: All articles, text, video, pictures, music sources and network reproduced non-original works, only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form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agrees with its views or is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if there are any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for processing at the first tim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文字,视频,图片,音乐来源与网络转载非原创作品,仅限于学习交流,对文章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存在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站长处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