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起,就是为期3天的清明小长假了,是我们一边追忆故人、一边踏青游玩的节日。清明节其实不只是扫墓和踏青,它更表达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结。在这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的时节里,小编带大家解读清明节的“文化密码”,了解三晋清明的传统习俗,聆听古人在清明节的所思所悟。

  

  又是一年春早绿。踏着春天的节奏,今年的4月4日,我国又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密码”。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从冬至后第108天开始算起,时间在春分之后。最早记载“清明”文字的要算《淮南子·天文训篇》:“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第105天,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在古人的观念里,“108”代表着完满、吉祥、久远、高深,把清明节放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具有很深的意义。

  

  寒食节与清明节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节气。据汉末蔡邕《琴操》称寒食节源于晋文公焚绵山之说。后人为纪念介子推,在这一天禁烟吃冷食。到隋唐五代时期,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到宋元以后,寒食节活动项目由禁烟吃冷食、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这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到了“你中有我、相互混用”的时期。到清代,寒食节所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此后,“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

  不管是寒食,还是清明,还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许多历史名人其中不乏山西名人和山西地名都有着关联。

  大禹:相传禹治理黄河后,人们就用“清明”来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节日,只是刚刚有了“清明”这个词汇。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禹之子启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晋文公和介子推:晋文公重耳没登基前在各国流亡,有一次饿晕了,他的臣子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烤熟送给重耳吃,重耳很感激。等晋文公回晋国主政,大赏群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鸣不平,晋文公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出仕,背着老母亲躲进绵山。有人出馊主意,让晋文公放火烧山,结果烧死了柳树下的介家母子。晋文公就将这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次年晋文公去祭奠,发现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了清明节。

  落下闳:汉武帝时期的落下闳首度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也和这位天文学家有了关联。

  唐太宗、唐玄宗:唐朝皇帝似乎跟清明节特别有缘。在太原起兵,俗称“太原公子”的唐太宗曾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和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有关。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

  杜牧: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传诵千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这一地名在全国有不少,但既有完整史料佐证,又有遗迹可寻的当属山西汾阳的杏花村了。

  

  韩翃:唐代诗人韩翃,是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也有诗叫《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德宗很欣赏这首诗,曾钦点其为驾部郎中知制诰,时有两个韩翃,下属问是哪个,德宗亲书此诗,说“与此韩翃”。

  

  张择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这幅画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同时也为清明时节描绘了一幅图景。

  

  清明节最普遍的祭祖活动就是扫墓了,所以在山西又被称为“鬼节”。人们到先祖先人的陵地坟头铲除杂草,修补塌土,用新土把坟堆加高加固,称之为整修阴宅。山西各地清明上坟时都要带点祭祖的食物,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枣糕在坟堆上滚滚;晋中介休等地祭供一种盘蛇状的面饼,表示与先人共食,民间说吃了祭祀过的食物可以消灾治病。

  过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等物,称为子福,意为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晋北地区,人们习惯生黑豆芽,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讲究用黍米麻面作饼。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请女儿女婿回家,俗称“清新火”。

  1949年3月7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出通令,决定把清明节定为烈士节后,清明节就成为山西人民凭吊革命先烈的重要节日。人们或组织或自发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继承遗志。

  当然,清明不仅是祭祀的日子,还是踏青、赏花、游戏的快乐时节。清明踏青是传统习俗,欧阳修在《阮郎归·踏青》诗中写道:“南园青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还盛行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代,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山西有的地方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