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农村,完整的丧礼已不复存在,但除婚礼之外,丧葬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的民风民俗,这也是民俗文化最难转变的领”域。我们分述如下。

  死亡。在死者断气时,在口中放上硬币,过去有钱人家则含小元宝、小金宝之类的东西,即“瞑目后,口内含银不饭,名曰‘口含钱’”。(民国:《临县志》)一是为了压住舌头以防咽到肚里,二是让死者留下人间最珍贵的东西。同时,死者衣袖内再放一些小面饼和纸钱也是必不可少的。面饼称打狗饼,是给去冥府路上的拦路狗吃的,纸钱为买路钱,送给拦路鬼。

  在很多地方,人死时焚烧“咽气马马”和宰杀公鸡也是一道程序。“焚烧纸人马,舆轿等而饯之,谓之‘送行’,亦有到夜五更,八庙焚楮者,谓之‘烧鸡鸣纸’。如此,皆刍灵之遗意也。”(民国:《翼城县志》)前者是用高粱秆插成一个马的样子,用纸条沾上鬃毛,尾巴和马蹬,再按一做牵马状的纸人,意思是让死人的灵魂骑马早走。鸡也一起杀掉。俗信说法,人在世上吃了苦,造了孽,死后在阴间要吃虫子的,因此让鸡替他吃。同时,还要在“夜半焚楮帛于五道庙,曰送盘缠。”(乾隆:《大同府志》)

  报丧。人死之后,丧家要派人向亲友家报丧。亲友得知后要前来吊丧。在哭丧时,主人就告诉他何时下丧等相关事宜,这时孝子要迎接、陪同。如果是出嫁到本村的女儿,从婆家到娘家一路都要哭,嫁在外村的女儿,要出婆家门一直哭到村口,再从村口一直哭到自己家门口,在灵桌前还要跪叩、哭悼,一直到有人劝慰为止。出门在外的子女或至亲也都要及时赶来奔丧、吊丧。

  入棺。入棺一般在当天或死后一二天进行,有些地方在入棺前还要把尸体放在炕当中摆正,认为这样子孙会得到同等恩泽和保护。在晋南死者人棺时要穿三——五件或七件衣服,鞋底上画鸡、黄罗伞——表示吉利和富贵,脸上盖白布、头枕鸡鸣枕,一般讲究“铺金盖银”,即在死者身下放黄金纸,身上用红绸缎盖住,褥上铺白金纸。

  山西大部分地区都要将死者心爱之物放入棺材,比如男人有烟锅、烟袋、小收音机等,女性则有剪子、梳子、首饰等。儿女再把自己“孝敬”老人的东西放入棺内。一般是鞋和衣物,现在还有放录音机、收音机的,总之是放的东西越多越好,以备死人在阴间之用。这一切充满了儿孙们对临终告别的父母们深情厚意,也体现了他们的孝心和灵魂不死的观念,人们总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能有钱花,生活得好一点。

  尸体入棺之后要在正屋设一个简易灵堂,桌上放几样供品,并写一牌位,桌上左右放两盏油灯,桌前放一瓦盆,儿女们守灵三天,用一种带有艺术化的哭声表示自己的哀悼之心。

  阴阳先生的作用。在民间,人之死被认为是到阴曹地府去了,是天数到了,而一般常人又不懂阴间的规矩。因此,人死了之后如何安排便只好求助于“走无常”的人,即所谓的阴阳先生。凡有关葬礼之事都要“惟堪舆家言足听,故察看龙脉,相地点穴,分经立向,以及墓道深浅,择期营葬诸手续,必求阴阳家办理,他人莫能为也。”(民国:《翼城县志》)这类人在山西有些地方被称作“二宅”,由他来完成活人对死人的安排和“阴阳传户”,此项活动在有些地方又称“看日子”,山西北部则称“批殃”,一般在人死后当天或第二天完成,以安排出殡日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认为如果出殡日期出了差错,会影响到儿女及亲友们的生活。

  请阴阳先生时,要把死者的生辰八字,年岁属相,死亡的准确时间及家中详情告知阴阳先生。由他来根据花甲干支神算一番,得一“批殃纸”纸上列一表柱,按大小、远近、亲疏等批好死者儿孙、子侄等门庭情况,最后还要写上对死者所克的属相。然后用细麻绳帖在大门墙壁上。在大门高处,还挂有阴阳先生根据死者年龄用麻纸做成的“春帖纸”,这是一种用麻纸剪成的纸絮,视死者的年龄,多少岁用多少张纸,然后再加天、地各一张,用麻绳捆扎一端,成“拂尘”之状,随风摆动。

  这似乎具有某种脱离红尘之意。关于“春帖纸”民间还有很多说法,如果是70、80岁的老人,则表示某种寿长命大之意,所以村中那些孩子身体不太好的家长常常撇下一块充填于孩子的衣服之内,据说这种孩子就“好存活”了。

  丧期的长短是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情况决定的。丧期以天记,几天叫做“排几”,一般为单数,如“排七”、“排九”等等,但超过了13天的并不多。丧期的长短反映了死者的地位,丧期越长,就表明丧事越隆重,治丧者越有钱,门庭也就越是显赫。

  在很多地方,阴阳先生还要为死者开列出许多阴间所带之物,并为子孙们做好避邪避凶的东西,如“镇物”、“符”之类,“镇物”有“五色石”,即在一块颇有特点的石头上涂五种颜色,还有用细竹做成的箭,新砖、新瓦、五谷、木头、及三个面鸡,这些东西都放在棺木之上或屋顶两瓦双合之内。至于“符”一般有两种,头符和门符,前者放在死者至亲的孝帽之中,后者帖在门槛上边,都是为了避邪的。凡丧事所涉家庭必须挂符,孝帽中有符的人如果到别人家,必须把孝帽摘掉放在院外,否则对该家不利,不能进入家中。

  阴阳先生的工作是与阴曹地府打交道,他对丧事的安排是治丧的先决条件,有的阴阳先生也参加丧礼,另占房间,专人伺候。

  灵柩起架时,阴阳先生念念有词,为之引魂,到墓地后,阴阳先生还要为之布置陈设。在临县,阴阳先生在墓中放置一个三条腿的桌子,上面放灯、五谷、酒壶,还有作为“镇物”的瓦和砖,在填土埋坑时,阴阳先生口中念念有词,曰引魂出坟。他的作法颇具巫术色彩,人们对此信之奉之,整个场面充满着神秘的情调。墓穴用土填塞尼,“外筑土冢,将柳幡、丧杖植之。在冬春时,幡杖生活而成柳树关。”(民国:《沁源县志》)

  阴阳先生行为的依据是他身边所带的两本书《三之综录》和《协说边方》,这究竟是何人所作,哪个朝代的书籍,不得而考。

  孝帽及丧棒之类。一般而言,死者的晚辈亲属、儿孙等不管是否敬孝,均称之为孝子、孝女、孝孙。全部着孝服,孝服有许多讲究。依死者的亲疏远近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式样。有趣的是,山西有些地方未婚女婿要披一条大红彩带。

  孝帽用白布折叠而成,长短不一,长子为最,有九尺,六尺的,次子与女儿、儿媳、侄子均不得长于长子。长白布图在头上,做帽子状,帽子的一端又被死者的性别按男左、女右的原则“梳腿”,即用白布折成几折从帽子内伸出来,有些地方的孝帽还挂一小棉球之类的东西,叫做“打泪弹”。帽子无檐,只有盖布,一边长一边短,长的可达膝盖,盖布被背后谓之有披,象是清朝的大辫子。

  孝鞋也是颇有讲究的,一船穿布鞋、用白布包住用针缝好,叫做“满鞋”,死者儿女辈的鞋后跟留一寸的口子,孙子辈的要露出三、四寸的口子,如果死者的配偶仍健在则按男左女右的原则把口子留在配偶一边。

  丧棒,即治丧时所用的柳木细棒,或高粱秆棒,长约尺把,上面缠上白纸条,供孝子使用,先放于棺前,出殡时,象拐杖一样,托在手里,边走边用,用后插在坟堆之上。

  棺墓。挖墓几乎贯穿于丧礼的全过程。人死后当天一般就请人挖墓,之前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看坟址、定方位,定时间。习俗中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水向左流就是青龙,靠右流便为白虎,就左避右,以此来定坟地位置。位置定了还要选择墓地方向,正南正北是子午向,偏西南一些为壬山丙向,东北到西南是癸山丁向。这些方向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运用,靠山面水是~般原则。有些地方讲究坟墓的方向必须让死者头靠一座山,脚蹬一座山,至于蹬靠哪一座山全凭风水先生定夺,有的地方则讲究死者的头要朝向村子方向。

  如果自家有祖坟,便不必再请阴阳先生定位了。根据汉民族习俗,死者入葬一般采取棺木土葬,解放后尽管推行火葬,但在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在山西,习俗中筑墓,“富者用砖圈,贫者则土穴耳。”(光绪:《榆社县志》)还有的地方如太谷,“葬求深固,穿地往往深至数丈,近年间有棺式葬者,四周为砖壁,上覆以石,富者或为石椁。”(民国:《太谷县志》)旧时还有掘土为窑的“窑葬”。

  此外,在太行山区,也有将棺木置于山崖半空之天然石缝、石洞者,叫做“崖葬”、或“悬葬”。(《平定县志》,1991年新版)这同长江两岸原始先民使用的“悬棺”有相似之处。

  墓地的排列是有严格规定的,其基本原则是长辈在上,晚辈在下,男左女右,长左、幼右,男性为正方。女性稍偏一些,有一个以上妻子的,续娶者均不得入家坟。

  这种墓地形式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家族墓地,这种墓地按男性计算世系排列墓次,相同辈份的死者坟墓排成一列,后代同辈按秩序依次排列。与标准的家谱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墓地墓向统一,墓式一致,进入墓地之后,一眼便可明了墓主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死后的排列顺序与生前的名份秩序是完全一致的,人死后如同活时一样,有着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这正是我国传统家族制度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