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柳编之乡——陵川寺湖村

  

  寺湖村是隶属于陵川县杨村镇的一个小村落,现有210户,668人。虽然建村历史不长,但其柳编却是名闻遐迩,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旧时人们只要一提起柳编都会说杨村寺湖。

  

  建村伊始,当地人主要靠冶炼打铁为生。后来本地有户周姓人家在此安家落户,当时他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无下顿,为了生存,只好外出打长工养家,到了周合义他祖爷爷手中,还是靠打工。他为人忠厚,也很精明,当他在长治县西池镇南池村打工时,把东家安排的活干完,就到地窨去看村里人编簸箕,因心灵手巧,久而久之全看在眼里,记在脑里。转眼到了年底,算了帐回家。过完年,他便在院子里打了个地窨,开始编起簸箕。从此,家里的生活渐渐富裕,就在村南修了一座院子,俗称南院。

  

  为了保住周家的饭碗,他将学到的技艺教给儿子,并定下一条规矩,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家人不传外人。当时,周合义他爷爷弟兄4人,老大叫周红蛋,老二叫周雷红,老三叫周秋红,老四叫周红孩。于是,周家将院墙加高,在大门后挖了个3米深的地窨,一家人就在地窨里柳编。每天南院大门紧闭,里面加栓。有人来时,敲打大门门环,周家人听见响动,便从地窨里出来,盖住口子,再接待客人。

  

  相传,周家编制柳编制品最拿手的是老二周雷红,他经常琢磨出新的花样,让兄弟三个照着做。到了周合义这代,随着时代转变和观念更新,周家才允许外人来学艺,但学艺的条件是必须给周家免费干三年才算出师。周合义的几个好哥们,也跟他学会了编造技术。在众多外姓人中,王玉国他爷爷学的手艺最好,他编的簸箕不出家门就都卖了。他院子里长有一颗酸枣树,村里人叫他家院子为酸枣树院,同时酸枣树院也成了他家产品的代名词,买簸箕的人进村就打听,酸枣树院在哪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编技术已经风靡全村,淳朴的村民在劳动之余,从柳贩子那里采购来柳材,男的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女的每天用麻条延编簸箕用的绳子,男编女织,红红火火,十分热闹。

  开始,村里的柳条要从山东往回买,后来村里也种起了柳条,基本能解决村里所需。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办起了柳编合作社,村里90%的家庭都会柳编,家家都有地窨。

  

  寺湖村的柳编产品,花样新颖,手工精巧,只要有样品,不管什么东西都能编出来。老圆(圆蓝)、簸箕、笸箩、柳条帽等农村常用品,大到一米的箩筐,小到老人装旱烟的小盒子,从村里宣传的大喇叭,到井上打水的桶都是柳编的。过春节闹元宵时,跑竹马这个节目是少不了的,但是别村的竹马都是纸糊成的,唯独该村的竹马是柳编的。